傳統文化教育逐漸淡化、社會上的“應試教育”阻礙了學生群體科學興趣的培養與科技素養的提升,為了改善這一現象,河南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開展“風吹半夏,晗芒義教”社會實踐活動,并于6月24日在七號教學樓召開團隊成員大會,會議內容主要為向團隊成員介紹本次社會實踐的工作安排和注意事項。
據了解,本次實踐團成員大會由青協負責人孔維良和王斌主講,詳細介紹了實踐團的團隊成員、課程科目、物資準備、工作分配、安全培訓等主要內容。此次實踐活動利用暑假假期,前往洛陽省澗西區安徽路小學開展為期20天的支教活動,活動成員由自主踴躍報名并經過篩選,留下來的較有能力,積極上進的16名同學。
“風吹半夏,晗芒義教”社會實踐團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思想,以傳統文化為背景,以“傳統文化弘揚”、“科學興趣培養”、“綜合素質拓展”這3個方面為主要內容,創立包括“趣味實驗課”、“彈力小車課”等課程在內的N節優質課程,以滿足中小學生對于與科學技術的興趣,并助力科技教育,與文化宣傳。秉承著“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意將科普教育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為國家的科普工作與傳統文化的弘揚工作貢獻屬于自己的一份青年力量。課程分為“德、智、體、美、勞”五大類,每類都有相關負責人員進行教授。為了能夠保證實踐活動的順利推行,建立真正能激發中小學生科技興趣的課程體系,該實踐團在決策過程中建立了“三個基于”的決策方法。即基于學生興趣,基于基層調研,基于教學的趣味性。為此,會上討論決定采取班級網格化管理。在班級內實行“網格化”小組制度,即按照興趣與特長等將班級內的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由任課老師以及班主任擔任小組長。小組長針對小組內同學們的興趣特點、心里狀況、個人性格等進行針對性、特色化的教育,盡量保證照顧到班級內每一位同學,令每一位同學都可以有所收獲,可以度過一個快樂且有意義的暑假。課程安排上采取上下午課堂,每節課有兩位成員上課,一位以老師的身份在前面教習講解,另一位以學生的身份在教室后面進行課堂記錄,感受課堂節奏和同學們的上課氛圍。會上強調重視上課效果,要因材施教,精準識別學生的薄弱點,針對薄弱處入手。并利用大學生的活躍思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研學結合,讓學生真正把知識點吃透,明白原理。課程安排不僅只有課內上課,還有課外娛樂,利用休息時間,帶領同學們在教室外做游戲,鍛煉身體等,真正實現在娛樂中授課,在享受中成長。
了解后得知,在項目開展之前,團隊內已經將項目進行過程中需要工作的各項任務都進行了詳細的分配,每位隊員都負責自己擅長的任務,同時,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隊員們對本次的實踐有了更加充分的認知,在以往其他團隊的項目實踐經歷中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總結,在執行項目的過程中也會更加的得心應手,有助于項目的推進和實踐。
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相信通過此次實踐活動,他們不僅可以學到教學方法和溝通技巧,也能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和難度,同時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教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