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助力廣西鄉村振興,2024年7月22日,鹽城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丹心筑夢,壯美廣西”團隊前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同新村開展三下鄉志愿服務活動。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鹽城工學院的學生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來到了廣西南寧市同新村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此次活動旨在通過社會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們深入了解我國農村現狀,幫助同新村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
調研鄉村,盡收沃野繁榮貌
在同新村,村委會及村民和同學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同學們參觀了村里的農田,初步了解了當地的人口現狀、產業結構和文化傳統。同新村下轄那杜、郭屋、同興、華香、那匹、那汪、木村等七個自然坡,有29個村民小組,共896戶、 3780人,中共黨員41名。主要居住著壯、漢兩個民族。
同時,村民們對同學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同新村杜書記表示,同學們的到來不僅帶來了新鮮的思想和理念,還為同新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這對同新村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學們也表示,這次活動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同新村的發展現狀,也讓他們更加堅定了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的決心。
探尋古跡,百年古樹展史韻
南寧市江南區同新村地處丘陵地區,資源豐富,山水美麗,位于南寧市的西南面。其中木村坡擁有古樹、古廟、古屋等豐富的旅游資源,2013年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5年,經江南區人民政府批準,木村坡設立箭毒木、香樟古樹群自然保護小區。
木村以“木”最為出名,進入木村,隨處可見的是高大的林木,不僅有被稱為“定海神針”的接近四百年的古榕樹,也有數棵三百多年的香樟樹群和見血封喉樹。在悠悠古風之中,木村,其名頗具古意。自古以來,以木為主,其百年的林木資源不僅是木村的財富之源,也是生態之基。然而,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如何將這得天獨厚的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的驅動力,便成為木村當前亟需探索的重要課題。
經過與村干部和村民們的交流,隊員們探索出了幾條措施:一是立足林木資源,打造生態名片;二是挖掘林木資源價值,推動產業發展;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發展基礎;四是弘揚木村文化,增強發展內生動力。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與推進,相信木村定能依托其豐富的林木資源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目標。
走訪問卷,編織民生民情圖
在村干部的帶領下,隊員們向村民發放了調查問卷,了解到村民對于村里基礎設施如道路、自來水、醫療診所等方面的需求,也將進一步尋求專家的支持,對同新村木村坡下一步的發展進行規劃。
除了發放調查問卷外,隊員們也親自去往田間地頭,幫助村民們插秧、曬稻谷、剝玉米,了解農民生活。正是農忙時節,村里每家每戶都忙著搶收稻谷和種下一輪秧苗,隊員們在插秧的過程中,親身體會到了種田的不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今后隊員們也將倍加珍惜糧食,學會勤儉節約。
點燃火炬,支教譜寫新篇章
了解到村子里的留守兒童都會去暑期托管班,隊員們前往托管班開展支教活動。除了帶領孩子們做活動,了解知識外,隊員們還開展了防溺水安全教育,給孩子們宣傳防溺水的知識,通過提問互動加深印象。同時,隊員們還進行了紅色文化教育,講述英雄故事,教唱紅歌,發了融媒體中心給孩子們寄來的文創禮物,更加加深了孩子們對于紅色文化的了解。
在與孩子們的交流中,孩子們對上大學、大山外的世界很是向往,問了許多關于成長,學習與大學生活相關的問題,隊員們也都一一解答,分享了在鹽城工學院的大學生活和優美的校園環境,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考上大學,走出大山。
在對托管班梅梅老師的采訪中,隊員們了解到暑托班的孩子們幾乎全是留守兒童,托管班的老師暑期幾乎是義務留在山村里,帶著孩子們學習、生活。梅梅老師表示,隊員們的支教給孩子們帶來不一樣的陪伴,孩子們特別開心。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將為同新村帶來實際的幫助和支持,還為鹽城工學院學生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實踐機會,對于提升同學們的實踐能力,加深對鄉村振興的理解與認識,以及助推鄉村振興都具有重要意義。
(撰稿:羅茵;供圖:戴佳慧,石小穎,勞淇詩,成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