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地處西南地區(qū),氣候溫和,被譽為“陽光康養(yǎng)之城”,四季宜人,色彩景觀豐富。依托這一地理優(yōu)勢,攀枝花市的民宿建筑獨具特色。為響應學校“三下鄉(xiāng)”計劃,攀枝花學院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新質繪彩.景源守望”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于六月前往阿署達村,開展關于民宿與景觀色彩融合的實地調研。
在調研中,團隊采取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兩種形式,重點考察了阿署達村的幾處特色民宿,包括阿署達景別院、漫時光墅院、故事里康養(yǎng)酒店以及故事里汽車營地等。通過與民宿經營者及當地居民的深入交流,團隊收集了關于民宿色彩對當地農文旅產業(yè)發(fā)展的看法與反饋。一些受訪者反映,阿署達村的景觀色彩較為單一,尤其體現在大部分民宿以綠植和白墻灰頂為主,整體風格較為一致,缺乏變化。
圖為實踐團隊采訪當地老人色彩景觀的滿意度。 黃夢嬌 供圖
然而,故事里汽車營地展示了不同的色彩風格。該民宿結合自然景觀的多樣性,以落日晚霞、皎潔月光、璀璨星河等自然景觀元素為靈感,采用了更為豐富的暖色調設計,形成了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建筑色彩的有機融合。這種色彩的多樣性為游客提供了獨特的審美體驗,吸引了更多年輕群體。同時,周邊配以遍地的花卉和綠意盎然的植被,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為民宿增添生態(tài)氣息。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還了解了阿署達村的農業(yè)發(fā)展現狀。隨著交通條件改善,民宿吸引了大量游客,當地逐步形成了以水果種植為特色的農業(yè)產業(yè)鏈,種植作物包括芒果、蓮霧和桂圓等,素有“上有花舞人間萬畝花海果園、中有龍崗水庫千畝桂圓林和萬畝芒果園”之稱。在源源不斷的客流量影響下,特色集市的設立推動了農產品的線下銷售,實現“農產品能銷售”。此外,“互聯(lián)網+”線上渠道開通,直播成為農產品銷售另一主要方式,實現“農產品有銷路”,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增長。
圖為實踐團隊采訪當地果農農業(yè)發(fā)展狀況。 黃夢嬌 供圖
在文化方面,阿署達村深挖紅彝少數民族文化,建設了民族文化館,將民族文化傳承牢記于心,貫徹到日常所居。村民通過繪制彩繪、打造特色建筑等方式,展示了豐富的民族色彩,提升了村莊的整體文化氛圍。團隊成員在調研過程中注意到,紅彝文化色彩的融入為當地的民宿建設增添了特色,吸引了更多游客。游客可通過參加“火之舞”、繪制彝族彩繪、穿著民族服飾、制作文化飾品等活動,體會阿署達村特有的民族文化,助力該地特色文化的繼承與傳播。
圖為實踐團隊了解當地少數民族文化。 廖天舒 供圖
同時,當地民宿建設將現代化和古樸淡雅的兩種風格相結合,配以紅彝少數民族文化色彩,形成阿署達村的特有的標志。團隊通過走訪調查了解到阿署達村正大力發(fā)展農文旅產業(yè),打造精品文化民宿群,形成多元業(yè)態(tài)的“近郊網紅打卡地”,構建阿署達村“故事里”特色品牌,產生“民宿帶動人流,品牌吸引人心”的效應,這進一步推動了文旅產業(yè)的發(fā)展。
圖為實踐團隊合照。 趙陳秋憶 供圖
此次調研為團隊提供了深入了解阿署達村建筑色彩與景觀融合的機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認識了當地的建筑美學和色彩智慧。團隊將繼續(xù)關注該村民宿與景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并提出相應的保護與發(fā)展建議,以助力當地農文旅產業(yè)的協(xié)調發(fā)展。
(通訊員 黃夢嬌 廖天舒 趙陳秋憶 鐘耀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