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鹽城時的重要指示精神,鹽城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于2024年7月組織“蘇行·傳遞新四軍文物之聲”實踐團,以“探尋紅脈憶崢嶸,重煥文物鐵軍風”為主題,開展了一場旨在挖掘新四軍革命文物時代與文化價值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不僅加深了實踐團成員對革命文物的理解,更為其傳承與發展貢獻了青春力量。
在活動初期,實踐團成員通過查閱新四軍革命歷史及相關文物的文獻檔案、新聞報道和視頻紀錄片等多種形式,系統整理并挖掘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新四軍革命文物,包括宋公紀功碑、“娃娃劇團”黨旗、宋澤夫遺稿《喜鵲》等,并據此建立了新四軍典型革命文物臺賬,為后續實踐活動提供了堅實的材料基礎。
隨后,實踐團分為三個小組,分別前往鹽城、淮安、揚州、鎮江、南京等地的新四軍紅色基地進行深入探訪。在紀念館內,成員們通過細聽講解、近觀文物、手寫記錄與思考,深刻感受到了新四軍浴火重生、浴血奮戰的光輝歷程及其波瀾壯闊的革命精神。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份份歷史文獻和一件件革命文物,共同構成了新四軍艱苦卓絕的歷史畫卷。
在文物“解鎖”環節,實踐團成員通過人物訪談和問卷調研,聆聽了文物背后的感人革命故事,解鎖了文物所承載的革命精神。他們采訪了抗戰老兵、烈士親屬、文物修復師等,深入了解革命文物背后的歷史細節。同時,成員們還與專家學者就革命文物的定義、文物保護的價值意義等議題展開了深度交流,進一步堅定了青年宣揚紅色革命文化的信仰與責任。
此次實踐活動期間,實踐團共計走訪新四軍相關紅色基地12處,探訪并記錄重點文物100余件。更重要的是,實踐團通過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價值,創新傳播方式,拓寬利用渠道,有效推動了新四軍革命文物的活化傳承。
一方面,實踐團利用數字技術賦能文物活化,通過網絡展陳、數字化互動體驗等方式,使革命文物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增強了革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為此,實踐團創辦了微信公眾號“N4A紅色印記”,將新四軍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置于網絡平臺之上,如羅有容的整風筆記、林暉致父親的最后一封家書、王海蘭地下情報員的身份證明書等,字里行間都閃耀著革命的光輝。
另一方面,實踐團還依托課堂教學、線上互動、社區宣講等形式,將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課堂。成員們深入鹽城各地社區,向居民宣揚革命歷史的崢嶸歲月;同時,結合鹽城工學院人文學院的團課,向大學生講述革命故事、展現新四軍革命文化,通過深情并茂的敘述加深了青年學生對革命歷史的認識和理解,引導他們積極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
“蘇行·傳遞新四軍文物之聲”實踐團的實踐活動不僅深入挖掘了新四軍革命文物的時代價值和文化價值,更通過創新傳播方式和拓寬利用渠道,有效推動了革命文物的活化傳承和革命文化的發展。未來,實踐團將繼續秉承“用好革命文物,講好革命故事,傳承革命精神”的宗旨,為革命文物的傳承與發展貢獻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