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一段紅色故事,走進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為進一步繼承老一輩的革命精神,引導新時代青年發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繁花碩果”鄉村振興公益行動隊堅持“傳承紅色文化,推動鄉村振興”,深入走訪合川區二郎鎮的四位退伍老兵,挖掘、整合當地紅色文化,為鄉村振興“強基賦能”。
91歲老人的南下干部回憶錄“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啊!”這是從山東兗州而來的南下干部梁建楹對當時戰爭的描述,從這簡單的一句話中足以聽出戰爭的殘酷和悲愴。梁建楹爺爺出生于戰火紛飛的1932年,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便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當時他僅15歲。在講到為什么那么小就選擇入伍時,梁爺爺心酸的說道:“那時候窮,家里吃不起飯,又臨國家危難之際,自己也不能茍活,雖然怕還是選擇了入伍。”
“我是劉鄧大軍12軍的兵。”梁爺爺自豪地告訴志愿者們,91歲滄桑的臉上瞬間煥發了紅光。“我是南下干部,解放合川后,就一直留在這兒了,在這期間我只回去了6次山東。”76年的時間里梁爺爺一次又一次的選擇遠離家鄉回到合川,投身南下建設。
圖1:圖為志愿者和梁建楹老人進行交談
“退伍后,我在縣政府收發室工作,也當過打字員和文書。平時喜歡聽歌和聽戲。”梁爺爺很感激政府對退伍軍人的照顧與幫扶。梁爺爺希望青年一代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時代,不忘紅色歷史,傳承革命精神,讓紅色文化代代相傳。
圖2:圖為志愿者們與梁建楹老人合影
“怕”是本能,“不怕”是一種選擇沒有生來英勇,只是選擇無畏。“還不會用槍就上了戰場,那時候光是聽到槍炮聲都覺得害怕,更不要說開槍了,但是看到戰友一個又一個的倒下了,突然覺得開槍就不可怕了。”這是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羅孔輝爺爺對戰場的印象,羅孔輝爺爺的寥寥數語卻足以看出當時年輕人的無畏與擔當。
圖3:圖為志愿者們和羅孔輝老人進行交談
“真正的戰爭遠比電影里更加殘忍。”羅孔輝爺爺對志愿者們說道。成堆的尸體、彌漫的硝煙、戰友一天比一天少是他對戰爭最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直到現在也常常夢到打仗的場面。雖然參軍后吃了不少苦、也經歷了生離死別,但是羅孔輝爺爺從未后悔成為一名軍人,因為在他心里那段日子是最榮耀的時刻,也是精神最富足的時候。
羅孔輝爺爺最遺憾的事情是沒能好好保存當兵時留下的物件,只剩下自己對那段軍旅生活的回憶。羅孔輝爺爺非常高興志愿者們能來采訪他,愿意聽他講述他自己當兵打仗的故事,羅爺爺發自內心希望青年在新時代找準自己的責任與擔當,積極投身新時代建設。
圖4:圖為志愿者們與羅孔輝老人合影
無悔參軍夢,保家衛國彰顯革命本色“一人當兵,全家光榮。”這是老兵陳明權的心聲。1978年,他帶著保家衛國的赤誠之心,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軍旅生涯,因為優秀的個人表現順利成為了一名偵察兵,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陳爺爺跟著浩浩蕩蕩的隊伍來到了戰爭前線。
圖5:圖為志愿者與陳明權老人進行交談
“滿天都是紅光”、“什么都聽不到”、“轟了起碼有兩個小時”是陳爺爺對前線戰場的真實描述。陳爺爺時常頂著炮火到敵人后方執行偵察任務,提供精確的坐標方位輔助炮兵的火力壓制以及步兵戰士的推進。在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不僅要抵御敵人的明槍暗箭,也要提防熱帶雨林里的蛇蝎蟲獸,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陳爺爺和他的戰友們依舊發揮著中國軍人堅韌不拔的精神,一次次圓滿完成了任務。
圖6:圖為陳明權老人為志愿者們分享軍旅生活
陳爺爺退伍后就回到了二郎鎮,后來又輾轉浙江、廣東等地工作,但無論在哪里,身處什么崗位,他始終堅持著“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只要國家、人民需要他,他一定會堅定地站出來,書寫無愧于時代的答卷。
以功勛卓著,詮釋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奔赴前線的磅礴景象,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石元忠爺爺便是其中一位。
圖7:圖為志愿者和石元忠老人進行交談
五十年代他應召參軍入伍,不久后便參與了抗美援朝戰爭。“打仗的時候真的很苦,天氣冷,再加上后期補給跟不上,真的只能餓著肚子硬著頭皮堅持作戰。”石元忠爺爺對志愿者們講道。石爺爺所在的志愿軍連隊多次破壞了敵人的進攻,“敵人是飛機、大炮,我們只有槍和手雷彈,可能當時真的是憑著堅韌不拔的意志,才讓我們一次次靠著擊退了敵人,現在想來都覺得不可思議。”
圖8:圖為石元忠老人的勛章以及老照片
盡管作戰環境艱苦,石元忠爺爺也依舊勇猛殺敵,表現英勇,屢立戰功。石元忠爺爺非常自豪、高興地拿出了一枚又一枚勛章,并向志愿者們介紹著勛章的由來,幾十年如一日,直到今天那些勛章依舊閃閃發光、嶄新如初。石元忠爺爺小心翼翼珍藏著這些勛章,不僅是在懷念那段難忘、榮耀的軍旅生活,更是在敬畏著如今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圖9:圖為志愿者們和石元忠老人的合影
用紅色文化鑄魂鄉村振興。“繁花碩果”鄉村振興公益行動隊堅持挖掘好、整理好、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不斷夯實鄉村紅色文化根基,發揮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全面奏響鄉村振興最強音。
撰稿:池姚、姚小雷
供圖:敖虹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