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鄉村社會實踐推進鄉村美育
時間:2023-03-19 關注:
發展鄉村美育,是振興鄉村文化的重要舉措,承擔著為鄉村青少年兒童培根鑄魂的重要使命,關系到鄉村青少年兒童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養成。但在鄉村美育中,一些觀點往往將美育狹隘地理解為藝術教育,將其局限在學校甚至課堂教學有限的空間內,甚至習慣于用“陽春白雪”的文藝眼光審視鄉村生活實踐,認為鄉村和鄉村學校缺乏美育師資、課程資源等。凡此種種,事實上割裂了美的本質與人的本質、生活本質的內在聯系。加強鄉村美育,應著力加強以青少年為主體的鄉村社會實踐。
以鄉村社會實踐推進鄉村美育,要樹立鄉村社會“美的自信”。鄉村社會美的存在是發展鄉村美育的前提,是培育鄉村青少年兒童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源泉。歷史地看,鄉村社會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形態,也曾歷史性地代表過當時人類的先進水平。但時至今日,這些發源于鄉土社會的美的歷史形態,已難以跟上社會生產水平和審美需求,但其中蘊含的“實踐中的自由創造”,即美的本質,卻是永恒的?,F實地看,鄉村社會的土地依賴、自然風貌、生態景觀及其情感倫理,不僅在個體意義上有著涵養心性、體味人生的教育意義,更有超越個人的實現物我、人己、天人和諧共處的美育價值。推進鄉村美育,就是要讓存在于鄉村社會的美的自然形態、歷史形態、倫理形態與現代生存、生產和生活方式相適應,樹立鄉村社會美的自信。
以鄉村社會實踐推進鄉村美育,要強化鄉村社會“美的表達”。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夠引起人們美的感受,不僅因為其中蘊含美的本質,也因為其特定的感性形式。平心而論,鄉村社會不缺少美,但那些存在于特定歷史階段、具有地方性的成果、技藝,往往因為感性形式的缺乏而顯得凋敝,遮蔽了其美的本質的顯現。為此,推進鄉村美育,既需要目光向內,又需要視野向外,即向內尋求富有地方性的美的各種形態,向外尋求通識性、普遍化的表達形式,在“普遍”與“地方”的雙向溝通中,以在地化的方式構建鄉村美育空間,加強鄉村社會美的表達。
以鄉村社會實踐推進鄉村美育,要培育鄉村社會“美的主體”。人是美的創造者,也是按美的規律實踐著的歷史主體。鄉村社會“美的主體”的培育,既是鄉村美育發展的根本目的,又是鄉村美育發展的主體力量構成。應該承認的是,相對于“美育”更具體的藝術教育,確實有益于青少年兒童通過“藝”的形式,通達“美”的本質,即在“游于藝”中通達“道”。但必須要看到的是,一旦“藝”脫離了鄉村生活、生產、勞動等社會實踐,“藝”就會成為空洞抽象的知識、技巧,無益于“美的主體”的自我覺醒。培育鄉村社會“美的主體”,正是要突出青少年兒童在鄉村社會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強化其在鄉村社會實踐中的主動意識、創造能力與情感認同。近年來,勞動教育在育德、育美、育智、育體中的重要價值的顯現,恰恰說明了只有當青少年兒童成為自覺能動的社會實踐主體,其德、體、智、美諸方面的發展才能真正實現。
作者:三下鄉網 來源:三下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