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遺”夢千年,萬象“根”“星”團隊開始進行最后一天的社會實踐
邱賽賽老師先進行理論授課。葉嫻欣 供圖
邱賽賽老師作為唱新聞的非遺傳承授課老師,在正式帶大家體驗唱新聞、傳授唱新聞之前先引入大量寧波非遺的歷史故事和唱新聞的來源與傳承歷程,真正的理論先行:唱新聞在象山已有深厚的歷史傳承,和過去人們的生存、娛樂、獲取信息緊密相連。一面小鑼一面鼓,一根鼓槌一片竹片,就能夠演奏一場完整的唱新聞,掌握一門成熟的技能。邱賽賽老師在臺上神采飛揚,讓小朋友、也讓萬象根星學生團隊感受到寧波非遺、尤其是唱新聞的深厚歷史底蘊。并且故事+非遺知識的授課形式更讓大家覺得妙趣橫生,興趣盎然。
邱賽賽老師開始演奏《象山地名何處來》。葉嫻欣 供圖
隨著理論課堂教授的結束,邱賽賽老師夾起鼓槌和竹片,操著一口流利的象山方言,開始演奏《象山地名何處來》,“大鑼小鑼一擔擔,難筐新聞千千萬。”聲音婉轉動聽,小朋友和我們團隊聽得如癡如醉。而后,邱賽賽老師讓全體起立,開始一句一句帶著大家唱,十分耐心,鼓勵大家勇敢發聲,去感受唱新聞的魅力。大家雖是跟唱的磕磕絆絆,但在邱賽賽老師的悉心教導下終于順了一遍下來。“口頭功夫”體驗完了,當然也要感受感受唱新聞那一面小鑼一面鼓,一根鼓槌一片竹片的“手上功夫”了!在邱賽賽老師的鼓舞下,許多小朋友踴躍上前,有樣學樣的抓起鼓槌和竹片,拿著鑼的那只手時而微松,時而緊握,流轉出不同的音色。邱賽賽老師以其獨特的教學方式和熱情洋溢的態度,收獲了大家的喜愛。此次唱新聞課程不僅讓學生們領略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更激發了他們對文化傳承的熱情。
二、草木扎染
下午兩點,團隊走入象山草木染技藝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白海亞老師的工作坊,親身體驗這一美妙的非遺技藝。
在體驗開始之前,白老師先為團隊詳細介紹了關于草木染的相關知識。草木染是最貼近生活的非遺之一,而其中的扎染更是能讓人們在短短的一兩個小時的時間感受到它的魅力。“凡藍五種,皆可為靛”,如今五種藍中只有確切的四種藍——菘藍、蓼藍、馬藍、木藍。白老師曾經走訪調查各地,深入田間鄉野,以期望在寧波成功種植這四大染草。雖然因為氣候、土壤等原因,沒有在寧波成功種植出來自北方的菘藍,但木藍、蓼藍的成功為日后的研究和嘗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而其中,白老師樂觀豁達的精神給團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曾說“一切都是一種緣份”。她一直堅持對草木染理論的研究和整理,期望通過理論的傳承,為后世的草木染技藝留下真正的精粹。最近幾年,白老師的身體狀況并不太好,在和團隊交流的過程之中也因為剛剛動過手術而只能輕聲說話,但白老師的笑容令團隊成員深受感動。即使在病床上,她也堅持設計,堅持創新,斬獲了多個獎項,渴望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一傳統技藝。
隨后,老師帶領成員們親自動手體驗扎染的樂趣,學習扎染布袋和方巾。各種工具一應俱全,細麻繩、皮筋、夾板、夾子等,琳瑯滿目。老師還耐心地教授了如何運用扎結手法創作出魚鱗或花朵等圖案。
團隊成員將布料陸續放進染缸進行染色。葉嫻欣 供圖
到了成員們自己動手環節,大家迫不及待地運用新學的扎結手法進行創作。他們滿懷期待地將布料進行泡水,使布料更易上色,期待著色彩能夠在布面上呈現出美麗的圖案。
大約過了十多分鐘,老師提示大家可以陸續放進染缸進行染色了。即便戴著厚厚的橡膠手套,依然能感受到染缸中各種元素帶來的吸附力,仿佛在與色彩進行一場親密的接觸。
團隊成員扎染成果展示。葉嫻欣 供圖
染色完成后,成員們經歷了氧化、固色、清洗等工序,終于看到了自己的作品。每個人都對自己有意無意間創造出的圖案感到滿意,大家都對本次扎染體驗喜愛至極。他們紛紛提出明年還會再來拜訪的請求,老師自然應允,并對同學們的手工稱贊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