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電(通訊員 董瑞涵)為了深入了解非遺文化的現狀與未來,2025年1月11日,聚焦于木版年畫這項傳統技藝,曲阜師范大學古韻年畫實踐隊開展了一場意義非凡的實踐活動。
楊家埠木版年畫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制作工藝。它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間,在清朝迎來繁榮發展,近代以來楊家埠木版年畫則逐漸衰落。1979年,原濰縣政府成立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專門對其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創新。2002年“同順德”畫店的正宗傳人、年畫民間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在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1實踐隊參觀中濰年畫博物館 董瑞涵 供圖
實踐隊驅車來到了中濰年畫展示館。這座展館緊靠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外觀古樸典雅,彰顯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走進展館,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回到了那個年畫盛行的年代。中濰年畫展示館館長、楊家埠木版年畫非遺傳承人吳安軍先生向實踐隊一行細心講解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選材上,梨木憑借質地堅硬、紋理細密脫穎而出,經切割、干燥,變身年畫“畫板”。畫師精心繪制初稿,涵蓋神像、戲曲等豐富題材,再拷貝至木版。雕刻時,線版勾勒輪廓,色版對應顏色,師傅手起刀落,精準呈現畫稿神韻。調色環節,傳統礦物、植物原料大顯身手,如朱砂制紅、雄黃調黃,經研磨、加水膠調和,調出理想色彩。印刷從線版開始,棕刷、棕擦配合,輕涂擦拭,確保線條清晰,再依序套色,層層疊加出絢麗畫面。最后,印好的年畫通風晾曬,避開強光,還可按需裝裱,或綾絹復古風,或卡紙簡約范,讓這古老藝術以多樣姿態傳承。
吳安軍館長還帶領實踐隊隊員們觀賞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珍品。門畫分武、文兩類,武門神如《神荼郁壘》,人物孔武,鎮守家門;文財神《天官賜福》,面容和善,喜迎祥瑞。炕頭畫形式多樣,《男十忙》展現勞作,《毛方子》多繪胖娃娃,寓意吉祥。窗飾《哈哈二仙》用花卉裝飾窗欞,祈愿四季常春。中堂類軸畫,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時懸掛,莊重肅穆。條屏像《白蛇傳》,以多條展現連續故事,富有韻味。神像類含灶王、財神,寄托民眾祈愿。
風格上,它木刻技藝精湛,線條剛勁流暢,勾勒出逼真輪廓;色彩明艷,紅配綠、黃搭紫,碰撞出熱烈喜慶;細節精雕細琢,人物眉眼、花鳥羽翼皆栩栩如生,盡顯民俗風情。
在講解過程中,吳老師還邀請團隊成員親自動手體驗,從簡單的竹條烤制到復雜的繪畫技巧,大家都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雖然手法略顯生疏,但在吳老師的指導下,也逐漸掌握了一些基本要領。工坊里充滿了歡聲笑語,仿佛時間都在這一刻靜止,大家沉浸在年畫制作的樂趣中,深切感受到了傳統工藝的魅力和匠人的精湛技藝,同時也明白了其中的困難和艱辛。
在采訪中,吳安軍先生首先談到了非遺的傳承現狀。他表示,目前非遺的傳承主要體現在從事該行業藝人的數量上。從民間來看,楊家埠年畫的從業者相比其他年畫要多一些,這得益于楊家埠年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楊家埠木版年畫不僅有家族傳承,還有許多村外的人前來拜師學藝,這種傳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技藝的延續。然而,與其他一些傳統行業一樣,非遺工作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盡管面臨諸多困難,吳安軍先生對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傳承與發展依然充滿信心。最后,吳安軍先生強調,年畫不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一種文化,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精神追求。在傳承和發展年畫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而失去了其文化本質。楊家埠年畫有著自己的規矩和理念,那就是“畫不正經,好看就行。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只有堅守文化內涵,不斷創新發展,才能讓年畫真正走進大眾生活,成為喜聞樂見的文化傳播載體。目前,楊家埠木版年畫年銷售額達到3000萬,這一數字既體現了其在市場上的影響力,也為傳統年畫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信心。
圖2實踐隊與非遺傳承人的合照 董瑞涵 供圖
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看到了非遺傳承人們為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積極探索。然而,非遺文化的傳承之路依然任重道遠,需要每一個人的關注、支持和參與。讓每個中華兒女共同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